2007年6月下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创新团队的又一位海外成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包雷博士,在本所师生的热切期盼中来到桂林。
26日下午2:30,在罗星凯教授简短的介绍之后,包雷教授开始了充满激情的报告。此次报告的主题为“物理教育研究和量化评价”。
在报告中,包教授首先回溯了物理教育研究的历史。他说,物理教育研究(PER)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一些教育者开展的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同时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得到承认。而物理教育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近20年的事情,几年前,美国物理学会的网站(http://www.aps.org/)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物理教育研究,这对做学科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此外,包教授还对这个网站上的研究资源做了一些介绍。
那么如何开展物理教育研究呢?包教授说,研究者对客观的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后,会形成许多基于观察而得出的假设。这样的假设必须要经历科学研究的流程,通过收集足够的证据,才能形成结论或者理论。他概括了研究的几个步骤:首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取一定的样本进行访谈,这一步就是定性研究。通过访谈,将学生主要的问题归纳成几个类别;其次,通过编写试题,取较大的样本施测,以获得更多的定量数据,并将获得的信息和定性的结论结合起来;再次,确认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使之既能改善教法,也能编写出用于实际教学活动的软件,从而得到反馈和对比。
接着,包雷教授具体地讲述了自己关于教育评价与学生物理认知的模式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不一样的。他将这种状态描述为:杂合态,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向量模型来对其定量评价。
对于教育评价,包教授讲到,形成性评价能给教学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但终结性评价却不能。他还将项目反应理论和Normalized gain理论进行了对比,具体对Normalized gain理论进行了推导分析,并最终架构了两个理论之间的联系。
下午的报告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整个过程中,包雷教授始终精神饱满,语言流畅,思维缜密,展现了他在物理教育研究方面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学们除了受到学术的熏陶外,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做研究的热情和精神。
![]() |
包教授的讲座充满激情
![]() |
讲座中的互动
![]() |
众人听得聚精会神